------国际都会,创意无限。数字媒体艺术设计14级华东采风-上海实记
(作者:蔡文婷,摄影:庄德广) 狂风暴雨来袭,但依然无法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第三站,数字媒体艺术设计14级全体师生来到了国际创意大都市-上海。
M50创意园位于普陀区莫干山路。其原身为上海春明粗纺厂,于2000年起开始转型为艺术创意园区,是一个以“艺术、创意、生活”为核心价值打造的原创品牌基地。近年来,M50吸引了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加拿大、挪威、中国香港在内的1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来自国内10多个省市的130余位艺术家以及画廊、影视制作、高等艺术教育以及各类文化创意机构。目前拥有香格纳、华府艺术、迈纳迈图文、吉品堂、上海大学99艺术中心、复旦大学美术学院、半度雨棚等机构,创意园营造了苏州河畔浓厚的艺术创意气息。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北极熊画廊里有井上直九先生的画,他曾经担任过宫崎骏动画的场景指导。学生们首次看到他的原画手稿都兴奋不已。
它是原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馆内展览非常丰富,有:《海上生明月—一—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赤子之心——司徒乔、司徒杰艺术展》、《中华艺术宫典藏精品——俞云阶》、《清明上河图展》和“名家馆”5个部分组成。而“名家馆”首批展出贺天健、滑田友、关良、谢稚柳、程十发、吴冠中等七位艺术大师的300余件作品,并在2楼展厅联合陈列其他著名艺术家的160余件艺术作品。其中司徒乔和司徒杰两位兄弟的作品尤为丰富,不仅仅有国画白描,国画山水,油画,雕塑,其主题又接近人民生活,在那个战火不断、国情动荡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记录下了那一段让人难忘的“记忆”。而陈希旦的水彩画生动描绘了江浙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百态。学生们深深被名家作品吸引,带队的谢老师和陆老师带领学生边走边看,积极讨论。
位于徐汇区上海电影制片厂原址的上海电影博物馆。共分为四层展厅,是一座国内规模最大的电影博物馆。中国的电影是从上海起源的,因此此馆是一座呈现上海乃至中国百年电影史的博物馆。它是融展示与互动、参观与体验为一体的,涵盖了文物收藏、学术研究、社会教育、陈列展列等功能,是向参观者呈现百年上海电影的魅力,生动演绎电影人、电影事和电影背后故事的一座城市文化标志性场馆,在这里学生们首次看到中国最早一批动画的原画稿,有《大闹天宫》、《七色鹿》、《小蝌蚪找妈妈》、《葫芦兄弟》、《宝莲灯》、《哪吒闹海》等。还首次尝试了《佐罗》、《加菲猫》等电影的配音,直观的感受了电影的拍摄现场。
位于南京西路231号人民公园7号门内的上海当代艺术馆。入眼的是一片悬挂在空中的“蜻蜓”群,走进细看才发现是半虫半人的艺术品。这些都是来自李山的“生命艺术”作品。纵观李山的艺术生涯,经历了数次风格上的变化,却从未失去他的独特和激情,也从未失去他表达敏锐感受的能力。在馆展览中有他的“阅读”系列。他用电脑创造出了大量的虫子和植物的图像。近看,这些虫子似乎都成了组成人的身体的一部分,比如手指,耳朵,或者生殖器。通过他对这些种间的虫子以奇妙的现实方式呈现,李山质疑着现今的生物科技实验的伪善以及缺乏对等性的人类价值。根据艺术的风格,他采用了类似于民间艺术的装饰法,因此创造了一种熟悉而古怪的,也奇特的有机物体。确实,这些看似突变异种的生物仿佛是从某种假设的园艺教科书里出来的一样。馆内还有《栖居的庆典——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其主题是:真实、虚拟、想象。巴克里希纳-多西教授是国际知名的建筑师、规划师、学者和机构创建者,印度独立后屈指可数的现代建筑先驱之一,是印度当代建筑史上活着的传奇。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建筑,房子本身只是一部分,其中组合的元素还有无处不在却被人忽略的光、植物、鸟鸣、流水,共同组成了“建筑”。
上海行让我们不仅欣赏到最优秀的艺术作品,同时也获取了许多创意灵感,这为我们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